788-sb.com
站内搜索:

红军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

【2017-12-26 15:20:11】【来源:巴中日报】【字体: 】【颜色: 绿

   实习记者 熊圆

  1932 年12 月18 日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,由通江县两河口入川,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,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,至今已过去85周年。如何将红军精神更好地传承下来,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?近日,记者采访了老红军王少连之孙张春林。

  初见张春林,是在他家开的餐厅里,1.7米的个子,白白净净,文质彬彬。小时因家庭困难,上不起学,16岁便外出务工,打拼20余年,如今事业小成。谈及奶奶王少连对他的影响,他认为奶奶把红军精神化为张家优良的家风,让子孙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、拥党爱国,多为社会作贡献。

  童年记忆:勤俭节约、举止规范

  “奶奶对我们后代的行为举止要求非常严格,但对我们的生活又无微不至地照顾。”谈起正在外出探亲的奶奶,张春林一脸幸福。

  1979年出生的张春林,目前在巴城经营一家餐厅。他告诉记者,童年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奶奶对自己行为习惯的严格要求。一次吃晚饭时,张春林碗里剩下了一些饭菜,奶奶便要他把饭菜吃干净。年幼的张春林极不情愿,奶奶便讲她12岁参加红军童子团,遇到战事激烈时没有饭吃,只能吃草根、树叶的故事。听完奶奶的故事,他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,应倍加珍惜。

  不仅碗里的剩饭剩菜,日常穿着打扮、行为举止,奶奶也严格要求,头发不能过长、坐姿必须端正,凡事立说立行、逢人主动问好……奶奶不仅有严肃、勤俭的一面,也有和蔼可亲的一面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有好吃的奶奶舍不得吃,都留给孙儿们。孙儿生病了,奶奶会第一时间前来看望,凌晨起床为孙儿熬药。

  正是在老人严谨家风的熏陶下,子孙纷纷走上报国路,先后有3个儿子参军,复员后在各行各业继续为社会作贡献。

  现实感悟:脚踏实地、自强不息

  1995年,年仅16岁的张春林便前往广东打工。出门之前,奶奶把他叫到房间,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信念坚定、脚踏实地、实干苦干,不管生活有多苦,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走,终会有出头的那一天。

  张春林时刻谨记奶奶教诲,踏踏实实做人、认认真真做事。在广东期间,埋头干工作,谦虚待人;学厨艺时,认真钻研,主动求索,苦活累活抢先干;做厨师用心做好每一道菜,并不断创新,妥善处理好自己与老板、同事之间的关系,自己的厨师之路也越走越宽。

  2007年,他回到巴中开办了自己的餐厅,不论是食材、用料、加工等环节,都严格把关。“奶奶喜欢看新闻,看到餐厅使用地沟油的新闻,奶奶就很生气。时常告诫我,做人一定要讲良心,像地沟油这样的东西,绝对不能端上餐桌。”奶奶的教诲让他铭记在心。也正是餐厅的食材卫生、味道可口,餐厅生意才格外红火。

  未来动力:拥党爱国、奉献社会

  现在的张春林事业小成,不仅在鼎山场镇修建了楼房,还在巴城购买了门市和住房,但对于今后的路,还有更多期望。

  “要不是共产党领导红军让穷苦老百姓当家作主,哪能吃上一碗饭。要不是共产党领导我们改革开放,哪有现在的好日子。我们必须遵纪守法不添乱,拥党爱国,在党的领导下发家致富。”张春林说,拥党爱国、遵纪守法是他的做人原则。

  对于今后努力的方向,他也有清晰的规划。下一步,将在中泉国际广场扩大餐厅规模,完善管理制度,创新更多具有巴中特色的菜品,让更多人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快乐,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发家致富,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。

  “人一辈子不能白活,当年红军舍生忘死求解放,为人民谋幸福,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。”张春林说。

【责任编辑:苦菜花】
页面功能:【打印】【关闭